top of page
遊戲

 影音補充報導 

隨著都市的發展,建築開發、馬路鋪面常採用不透水路面設計,使得大地喪失良好的吸水、滲透、保水能力。也因都市缺少了排水、吸水功能,大雨來襲時常造成嚴重的淹水問題,再加上不透水路面比例增加,使得水資源無法回收地下,造成都市熱島效應加劇。但在新北市汐止區的禮門里,有一條路鋪上海綿道路,重啟大地吸水、保水的效果,還能儲存水,相當環保。

地磚上一個個的小洞讓雨水能流到土壤層,裡頭還能儲存70公噸的水。禮門里的里長李朝發表示,道路下的小水庫可以蘊藏100公噸的雨水。事實上這條道路是使用一種叫做JW的生態工法,發明家陳瑞文透露,這項工程不用先將土壤夯實,而是直接在真土層鋪上碎石,再用塑膠管與水泥結合,讓地表與大氣直接接觸,恢復大地吸水、保水的效果,就像讓大地重回濕地的功能。

除了這項鋪面有如海綿一般的效果,台北市大安高工前的腳踏車道鋪面也使用多孔隙瀝青混凝土,雨水一下在路面上頭,馬上就被道路吸走,臺北科技大學土木系教授林鎮洋表示,雖然能吸水的鋪面比一般道路的造價成本高,可是值得,多孔隙瀝青混凝土一年平均可以吃掉百分之四十的雨水,還可以讓水調節道路溫度。

海綿道路的發明為不透水路面帶來希望,除了可以讓雨水重新滲透回地下,解決急降雨帶來的洪災問題,當地表逕流增加,地面溫度也能獲得調節。不過水利專家李鴻源認為,透水根本不是重點,而是水透下去以後它流到哪去。做透水道路的目的是讓要進下水道的水有緩衝,因此下水道不會超載,淹水問題也能解決。

都市化與氣候變遷下,暴雨機率增加,低窪地區洪患頻傳,如何讓都市增加吸水效果,讓洪峰時間增加,並且提高市區保水功能,減少熱島效應的加劇,讓都市不再感到悶熱。不管是哪一種治水工程,都希望開發後的路面更接近原本大地具備的「保水」功能。

【專題記者林于暄、劉潔謙、陳姿穎、根悅翎綜合報導】

文字|劉潔謙

影片|陳姿穎、根悅翎

網頁設計|林于暄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