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夏族人世代的延續—巴斯達隘(矮靈祭) (pasta’ay)
賽夏族古老傳說—矮靈祭由來
“矮靈祭是賽夏族的傳統慶典,舉辦的日期為收穫季,兩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有別於其他歡慶的豐年祭,矮靈祭在是莊嚴肅穆的氛圍下舉行。 ”
矮靈祭的由來是有關於賽夏族人與矮靈們之間愛恨情仇的故事。賽夏族矮靈祭最初原型為收穫祭,是賽夏族人對矮靈們表達的感謝,由於矮靈們擅長耕種並教導賽夏族人農耕,因此矮靈是賽夏族人最重視的異族。
然而矮靈有個喜歡調戲族人的壞習慣,賽夏族人受不了每天被矮靈用巫術捉弄,於是長老提出毀滅矮靈。最後,剩餘存活的矮靈威脅賽夏族人需學會矮靈的祭歌、祭舞並誠心懺悔否則會詛咒賽夏族人不再豐收。
矮靈祭主要祭典共分三天三個階段,分別是迎靈、娛靈以及送靈,需要準備糯米、殺豬來供奉矮靈,族人將跳舞唱祭歌,一連三夜。
製圖/劉怡諆。資料來源/台灣原住民族資料資訊網
賽夏族服飾
製圖/王瑄
製圖/根悅翎
全景360度環拍 體驗身歷矮靈祭
剪輯/根悅翎
族人的約定 驅邪祈福的芒草約文化
影片為賽夏族人幫遊客綁芒草。攝影/王瑄
矮靈祭 v.s 祖靈祭
賽夏族除了矮靈祭還有另一個由賽夏族風家主辦的重要祭典祖靈祭,目前在當地小學教書的風少鵬是賽夏族孩子,從小跟著祭典成長,而就讀歷史系的他,從事的就是賽夏族文化的研究,研究內容主要是他風家的祖靈祭。
風少鵬表示,祖靈祭一年舉辦兩次,第一次叫播種祖靈祭,第二次叫收穫祖靈祭,若遇到矮靈祭就要辦三次,多出來的第三次是要在矮靈祭結束之後馬上舉辦,因相傳有些祖靈與祖矮靈會留在部落中,必需馬上讓他們知道這是為他們舉辦的。
風少鵬表示祖靈祭同時也是賽夏族重要祭典。
攝影/劉怡諆
各家舉辦祖靈祭時是不能讓自家以外的姓氏其他人參加,即使是隔壁鄰居,你姓風我姓朱,不同姓就是不能踏進彼此的家,風少鵬描述,傳統祖靈祭日期是由風家、朱家、芎家三大姓氏家族一起決定,因為一起決定日期,在同時間進行,這樣剛好大家都在自己家忙碌著,就不會抵觸禁忌。
祖靈祭的祭典過程是前一天準備好糯米、豬肉以及杵臼,第二天一早分成兩組,廚房由媳婦負責,客廳則交給男性打理。等到糯米蒸好了,年輕男子就開始打,各家分配要提供幾斤糯米,為整村族人的午餐。打完之後的獻祭儀式,將打好的糯米糕、豬肉跟酒要獻祭給祖先。
製圖/劉怡諆
此外,祭典中還有一道特別的過程—「沾水禮」,現在只剩向天湖的風家有在做,將祖靈籃裡的碗裝水,由主祭一個一個點每個人的嘴唇,用意在清點人數,稟告祖先今天風家多了幾人或少了幾人,如果碗中的水變少,表示風家子孫滿堂;相反的,如果碗中的水很多,表示可能很多人過世或小孩都沒有結婚等。
逐漸消逝的文化—年輕族人普遍無法用族語溝通
「事實上,多數賽夏的年輕族人,對賽夏文化是一知半解,時常是長者說做什麼就做什麼,並不了解背後的涵義,尤其是長期在都會區的孩子,接觸族語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 」
平常時都在桃園工作,身為年輕一代族人的楓立安表示,許多年輕人口外移,多數年輕人只能聽懂一點,但並不會說,甚至也有人聽不懂,對他們來說,回鄉參與矮靈祭活動就是對祭典很大的支持。
他也說,特地回鄉的年輕人中,也包含長老的女兒,目前在外縣市讀書,雖然周末時間都會回家,但他也靦腆的表示,自己並不會說族語,哥哥姊姊也只能聽的懂一點。
楓立安返鄉參與矮靈祭。照片提供/楓立安
製圖/根悅翎。資料來源/原委會
除了族語的消逝,風少鵬也提到文化傳承過程的缺失,例如前述所提到的「沾水禮」,只剩向天湖的風家還保有儀式,原因可能是儀式中重要的祖靈籃,其他沒有延續這樣儀式的族人或許是搬家時弄不見亦或家裡失火燒不見。
而另一項主則是因日治時代推行的皇民化運動,當時政策走向就是要廢除臺灣傳統的宗教信仰與文化,逼迫族人丟棄祖靈籃,有些族人不願意就把它藏起來,然而時間一久,也忘記當時將祖靈籃放在哪裡。而之所以向天湖的風家還順利保留著祖靈籃,相傳是因風家有當過日本警察的祖先。
積極延續賽夏傳統文化
身為世襲長老身分的朱家獨子朱正禮,年輕時因跟著遠嫁至台中的姊姊,離鄉背井到異地生活,然而母親的去世成為他的轉捩點,朱正禮意識到,身為賽夏族的一員,最終還是要回歸家鄉。
為回饋族人,他毅然決然回到部落,開始學習族語和文化,繼承長老一位,目前也身兼巴斯達隘協會理事長一職,積極透過網路傳播,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到賽夏族。
面臨賽夏族文化、語言快速消逝的困境,朱正禮表示搶救文化是一項遠程的目標,目前先積極讓賽夏族孩子了解自己的故鄉和背景,慢慢地推廣至臺灣其他民族,未來望宣揚國際,讓世界看見賽夏族。
長老朱正禮身兼巴斯達隘理事長職位,期望饋族人。攝影/林于暄
「關於族語的培養,賽夏部落中的小學除了積極推動族語課程之外,還有加入民族教育課程。」
族語課程目的是希望能通過族語認證,對族語有一定的程度,更能夠跟長者溝通了解傳統文化;而民族教育課程,主要由長老來分享神話故事、儀式的禁忌,也有實做陷阱、打糯米糕以及釀糯米酒的教學。
課程的內容大多是以前年長族人的生活經驗,傳承給下一代,因為長者們也意識到文化消逝的速度,本來在族裡不提的禁忌與祭歌,現在也願意跟年輕一輩的分享。
延續傳統三步驟
延續傳統
保存
儀式
族語
參與
接觸祭典
理解
認識祭典
傳承文化
製圖/林于暄
第一步:保存
對於傳承文化,風少鵬認為第一步是保存。不管是儀式的保存、族語的保存,基本但重要的是保存框架,以便後人能夠依著框架循序漸進,想要深入了解時才有個明確的方向。
第二步:參與
他指出,再來則是要鼓勵年輕人經常回鄉,盡量參與族的大小活動,才有越多機會認識祭典、傳承祭典,也能凝聚年輕族人的意識。
第三步:理解
最後,再確實釐清活動背後的意義,否則單靠聽命行事去認識部落, 也很容易淡忘箇中道理,反倒無法達成保存的成效。
時至今日,祭典儀式的參與者除了賽夏族人外,不少觀光客也會一同共襄盛舉。這之中有對父母特地帶著小女兒上山,只為了親眼一睹這耳聞許久的祭典三人靜靜地坐在觀看區欣賞臀鈴舞,也等待稍晚能親身下場跟族人一起搖臀鈴。
另外,以前就對課本上矮靈祭的祭典活動充滿好奇的遊客呂紹宇,今年首次與賽夏族的朋友一同參與。對於祭典的形式,呂紹宇表示活動本身跟自己的想像沒有落差太大,比較驚喜的是賽夏族人的熱情,還有族人互相打招呼,「好像大家都熟識彼此的親密氛圍。」
而親身參與過後,呂紹宇認為矮靈祭不再只是課文中幾行的文字敘述,而是賽夏族人共同的故事,也更加理解祭典對族人的意義,也希望未來能再更深一層了解賽夏族的文化與歷史。
遊客呂紹宇參與矮靈祭,試穿賽夏族服飾。攝影/根悅翎
剪輯/王瑄
回最前頁
採訪記者:林于暄、王瑄、根悅翎、劉怡諆
文字撰寫:劉怡諆
網頁:林于暄
影音剪輯:王瑄、根悅翎
攝影:林于暄、王瑄、根悅翎、劉怡諆